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1年12月11日将迎来中国“入世”十周年,《解放日报》在今天推出了一个专版来纪念这个日子。我应邀写了一个短文,被编辑们冠以“入世十年回头看:经济学家的预言都错了”的题目于今天发表。] 

 

入世十年回头看:经济学家的预言都错了

 

张军

  

    “入世”后的中国经济所发生的变化值得评说与议论。还记得在2006年中国“入世”5周年的时候,国内学术界正流行一种所谓“经济安全论”,那些诸如“祛魅外资神话”或者“中国经济安全已经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危险时期”等言论正甚嚣尘上,不少人开始对中国“入世”进行隐含的批判,也让更多的人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途忧心忡忡。我在那时发表的纪念中国入世5周年的文章中曾公开批驳这些观点。再5年过去了,今天重读那时的短文,观点没有改变。 

    “入世”1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了它原有的发展势头,没有像大多数人当初担心的那样,“入世”很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迎来灾难的开始。但今天人们对中国“入世”的各种评论与5年前大有不同,更显积极和正面。WTO总干事说,中国“入世”后的成绩可以打A+。中国商务部的官员说中国“入世”十年来我们的贸易总额翻了6番,修改了3000多个法律法规,我们的人均GDP从800增加到了4000美元。不仅如此,十年来中国在汽车、电讯、银行、农产品市场以及出口等领域进行的开放以及解除政府管制的成就正在得到恰当的评价。这是认识上的进步。

    不过,评价中国经济“入世”后取得的成就,应不着重于出口扩张,而应该关注进口增长和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入世”后中国的出口保持了它原有的扩张模式,甚至在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累计达35%之后,中国的出口势头也没有受到阻挡。“入世”的影响程度似乎有限。“入世”真正改变中国经济的是在进口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即使对于我们个人,这十年来从“入世”中获得的最大好处并不在于出口扩张创造了就业这一方面,而更多在于进口和开放国内市场带给我们国人的福利改善。

    不难懂得,“入世”意味着我们要有更多的降低关税、便利外商投资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作为消费者,我们这些年来(特别是过去5年)正在享受着“入世”带给我们的福利水平的巨大改善。经济学家把这样的福利改善归结于进口关税的下降、更多的进口品和更多与更好的服务供应商。不是吗?在过去5-6年里,小汽车在中国城市的家庭获得了迅速普及。中国的消费者今天可以在超市购买到便宜的进口水果和食品,不出国门可以享受国际奢侈品带来的满足,可以第一时间买到世界最先进的电子产品和视听服务,可以看到更多的好莱坞大片,可以在国内与全世界的著名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之间进行选择。在WTO的框架里,我们还将会成为全球著名的电讯运营商的客户。我们的福利因为这些而改善。

    “入世”没有改变、而是加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路线,这是经济学家没有料到的。我曾经说,中国入世给经济学家带来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学家所有的预言都错了,所有的担心都多余了。所有的估计和测算都保守了。比如说,在1999-2000年前后,即使那些最大胆的估计,也只是预测说,到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能达到6000亿美金的规模,就是奇迹了。因为在2000年,中国的贸易总额不过只有3700亿美金,而且在1996-2000年的5年间,这个贸易数字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可实际上2004年中国的贸易规模就超过了1万亿,而2007年达到2万亿美元。让经济学家汗颜。

    经济学家错的不在于他们不懂得入世可能会带来共赢的竞争,而在于他们对中国适应和应对这样的竞争信心不足。不仅经济学家,即使中国政府自己看起来也低估了自己的学习和应对的能力。中国经济“入世”10年的成功转型再次让我们看到了开放市场和参与全球竞争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人其实不怕竞争,但中国人总是低估自己的竞争能力。“入世”10年提振的就应该是我们开放市场和参与竞争的自信心。我们必须承认,当今中国经济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竞争者而不是守卫者,可能这才是中国人和中国经济略胜一筹的地方。

 

解放日报电子版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1-12/09/content_710858.htm

 

 

    

话题:



0

推荐

张军

张军

58篇文章 10年前更新

现任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CSSCI核心经济学期刊《世界经济文汇》主编。浙江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8所学校的校聘兼职教授。过去20年来,主要集中于对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经验的实证研究。

文章